三叉戟2》,不是所有的「2」都好看

尤其是演员表演上,陈建斌、董勇、郝平三位主演的表现未能充分展现其演技实力,令人颇感遗憾。

另外说明一点:

我没有看过《三叉戟》第一部,也没有看过同名原著。仅以春节期间陪伴家人看了十几集后的观感作为随笔,一不涉及人身攻击,二不戴有色眼镜,三不规避网上所有好评和差评。

实事求是,有一说一。

“当代、涉案”这两个标签严格说都没毛病。

拍摄地在青岛市区,很当代;

几个故事串联在一起,很涉案。

理论上,三位‘三叉戟工作室’的中年警官独立办案的设定颇具新意,特别是他们各自独特的行事风格,本应为该剧提供多重笑点。

然而,我观看后的第一印象却是“陈旧”。

最直观的印象并非传言中的“微短剧观感”,可能做出这种评论的网民比较年轻,没有经历过大型室内情景(喜)剧盛行的时代。

《三叉戟2》的风格颇似古早年代的室内情景喜剧,通过人物统一的回应、吐槽及肢体动作展现喜剧效果。然而,这种表现手法在当下看来已略显陈旧。

就比如一些语言类节目的高下之分,喜剧效果地呈现在高端者的创作下,一定是通过恰到好处的情绪对接来实现,就像头一句抛出来,对方下一句接上,滴水不漏。低级一些的会按照大型文艺汇演的方式呈现,如几个人同时说一句话,做出一个动作,表现出夸张的舞台氛围烘托现场气氛。

问题是观众不在现场,他们隔着荧屏或手机屏幕,感受不到现场氛围。

何况舞台上这样做即便现在看来也很尬,毕竟时代不同了,看看一些语言类节目被观众骂成什么样就知道创作水平的高下之分。

那么影视剧的表演,尤其是2025年的影视剧表演不能太复古。

剧中“三叉戟”频繁的统一动作、表情及回应,让人仿佛在观看小品,喜剧氛围的展现显得过于刻意,缺乏自然。

陈建斌、董勇和郝平三位主演曾分别奉献出不少优秀的作品,如果让我评价的话,我觉得他们三位的喜剧元素完全可以用冷幽默的形式展现出来,或者说通过特定的情节桥段把喜剧元素激发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