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海逐光:中国男篮留洋潮里的成长与试炼

这个夏天,中国篮球的海外版图被重新勾勒:从 NBA 的选秀舞台到欧洲联赛的训练场,从 NCAA 的校园赛场到发展联盟的挑战营,杨瀚森、曾凡博、林葳、余嘉豪四位年轻球员的身影,共同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留洋潮。他们带着相同的篮球梦想奔赴不同赛场,在高光与低谷的交织中,书写着中国男篮新生代的成长答卷。
杨瀚森的 NBA 之旅,无疑是今夏最耀眼的注脚。在 2025 年选秀大会上,这位 19 岁的中锋以首轮第 16 顺位被波特兰开拓者选中,身穿 16 号球衣踏上美职篮赛场。夏季联赛的四场比赛中,他交出了场均 10.8 分 5.3 篮板 3.8 助攻 2.3 盖帽的全能数据,帮助球队斩获 3 胜 1 负的战绩。首秀面对勇士,他首发出战 23 分钟便送出 5 次助攻与 3 记盖帽,正负值高达 + 19;对阵鹈鹕双塔时,更是以 13 投 6 中的效率轰下 15 分,用兼具内线统治力与外线传导能力的表现,让开拓者提前结束了他的夏联征程,放心让他回国备战亚洲杯。“有错就改,有好就认” 的赛后表态,更显这位新星的成熟心智。
与杨瀚森的顺风顺水不同,曾凡博的第二次 NBA 冲击遭遇了挫折。今夏他以 Exhibit 10 合同加盟篮网训练营,却在 NBA 中国赛上陷入挣扎 —— 对阵太阳的 10 分钟出场时间里,他未获一次出手机会,仅留下 1 次抢断与 3 次犯规的尴尬数据,随后便被球队裁掉。篮网锋线的激烈竞争、高强度对抗下的进攻犹豫,以及过往的伤病隐患,共同导致了这次失利。但这位 22 岁球员并未消沉,正如他三年前落选后重返 CBA 打磨一样,这次挫折或许将成为他完善 “空间型四号位” 技能包的新起点。
在 NCAA 的赛场,林葳正开启另一种成长模式。加盟俄勒冈大学的他,选择在校园篮球体系中夯实基础。作为全美顶尖篮球名校,俄勒冈大学的训练强度与战术复杂度远超 CBA 青年队,这里的快节奏攻防与高决策密度,正针对性地打磨着他的弱侧处理能力与投射稳定性。尽管尚未迎来正式比赛首秀,但从夏季训练的视频片段中,已能看到他在对抗下终结效率的明显提升,这种 “慢工出细活” 的培养路径,恰是中国球员衔接国际赛场的重要阶梯。
而在遥远的伊比利亚半岛,余嘉豪正经历着留洋路上的 “蛰伏期”。这位与西甲毕尔巴鄂签下 3 年合约的中锋,首个赛季被租借至西乙坎塔布里亚队历练,却遭遇了从季前赛高光到常规赛低迷的落差。季前赛曾贡献 7 分 8 篮板并命中绝平三分的他,在常规赛前三场出场时间持续缩减,第三战仅获 13 分钟,仅得 2 分 2 篮板,正负值低至 - 29。移动速度偏慢被对手针对、在战术体系中逐渐边缘化的问题,暴露了他适配欧洲篮球节奏的短板。但这种 “降维适应” 并非坏事,西乙的对抗强度与战术要求,正是打磨他篮下技术与防守意识的最佳磨刀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