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月汝跨界破局:收购欧洲球队,为中国女篮搭建留洋新桥梁

当中国女篮核心李月汝在央视《篮球公园》的镜头前道出 “搭建国际锻炼舞台” 的愿景时,这位征战过 WNBA 与欧洲联赛的内线名将,正以全新身份书写中国篮球的历史。继 9 月初经纪人披露收购计划后,李月汝的正式回应揭开了这项跨界尝试的核心内核 —— 用自身资源为后辈铺就留洋坦途,而这场尚未敲定具体标的的收购,已然成为中国女篮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注脚。
留洋亲历者的痛点,催生了收购计划的萌芽。从芝加哥天空到土耳其贝希克塔什,再到新赛季加盟的梅尔辛女篮,李月汝的五年跨洲际征战史,让她对中国球员的留洋困境有着切肤之痛。“中国球员占用外援名额,若能力不占绝对优势,很难获得足够上场时间。” 在采访中,她一语道破关键矛盾。这种困境并非个例:即便像韩旭这样的 WCBA 两连 MVP,也需以降薪十分之一的代价加盟澳大利亚联赛换取机会,而更多潜力球员则受制于语言壁垒、文化适配与合同限制,在欧洲赛场难觅立足之地。正是这份亲历的无奈,让李月汝萌生了 “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球队” 的想法,希望通过直接掌控俱乐部资源,为后辈扫除发展障碍。
目前虽未确定收购标的,但谈判进程已显露清晰方向。据此前披露的消息,李月汝团队正与土耳其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四国联赛的俱乐部深度磋商,其中土耳其贝希克塔什、法国布尔日女篮等劲旅已进入重点考察范围,且与土超、法甲联赛的谈判推进最快。这一选择兼具战略考量与情感联结:土超联赛是李月汝熟悉的战场,其高强度对抗与成熟运营体系能为中国球员提供优质历练环境;而法国女篮联赛则以战术精细化著称,可弥补国内球员在技战术理解上的短板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联赛的赛程与 WCBA 存在错位,能让球员兼顾俱乐部赛事与国家队任务,避免陷入 “二选一” 的两难。
若收购成行,其意义将远超商业范畴。李月汝将成为中国历史首位拥有欧洲职业女篮球队的球员,这份突破本身就具有标杆价值。从更长远维度看,这支 “中国背景” 的球队将构建起双向流通的桥梁:一方面为年轻球员提供 “无需额外适应复杂条件” 的登陆平台,通过队内竞争与实战锤炼加速成长;另一方面也能引入欧洲先进的训练理念与战术体系,反哺国内青训。这种模式并非孤例 ——2002 年夏松投资立陶宛俱乐部、2009 年姚明接手上海男篮,都证明了运动员主导的俱乐部运营能为中国篮球注入新活力,而李月汝的尝试则在女篮领域填补了空白。
当下的中国篮球,正处在顶层突破与基层失衡的矛盾中。当 U12 联赛出现 80-4 的悬殊比分,暴露青训资源分配不均的硬伤时,李月汝的跨界布局更显其前瞻性。她的计划不仅是为个体球员搭建舞台,更是对 “重成年队、轻青少年” 传统模式的革新 —— 通过欧洲赛场的实战淬炼,为青训体系补上 “国际化实战” 这关键一环。
尽管球队归属尚未落定,但李月汝的初心已然清晰。从赛场内的 “移动长城” 到赛场外的 “铺路石”,这位 26 岁的女篮名将正用行动诠释责任与远见。当中国女篮的留洋故事从 “单打独斗” 转向 “平台共建”,或许一条更稳健、更广阔的崛起之路,正由此开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