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以法之名》口碑崩塌与正剧创作困局

当《以法之名》以全剧平均 1.790% 的收视率收官,6.4 亿人次的累计收视数据将其钉在 2025 年黄金档前三的宝座上时,这部从开播 0.6% 一路飙升至峰值破 3% 的法治剧,却在掌声中迎来了口碑的雪崩。就在《扫毒风暴》凭借生猛叙事接档拿下 2.4% 实时收视的高光时刻,《以法之名》的评论区已被 “烂尾” 声浪淹没,导演傅东育关闭评论区的举动,为这场收视与口碑的悖论写下了无奈注脚。
收视巅峰与口碑塌方的魔幻共存
《以法之名》的收视曲线本是一部标准的 “正剧逆袭范本”。从央视八套开播时的 0.6% 到后期破 3% 的直播峰值,该剧用扎实的法治题材基底和演员阵容,成为暑期档最大黑马,甚至引发《利剑・玫瑰》与《扫毒风暴》的接档权之争。最终主打缉毒刑侦的《扫毒风暴》凭借更强烈的戏剧冲突胜出,其接档后迅速破 2.4% 的收视表现,印证了《以法之名》积累的 “收视高盘” 价值。
但这份荣光在大结局前急转直下。观众发现,前期铺垫的矿难黑幕、司法腐败等厚重议题,最终竟靠字幕潦草收尾 ——“万海人不在了,案子重审”“乔振兴追授模范检察官” 等冰冷说明,取代了期待中的庭审对峙与证据链呈现。这种敷衍引发众怒,让该剧从 “年度口碑爆剧” 沦为争议焦点,形成收视越高、失望越深的吊诡局面。
导演创作惯性下的结构性危机
这场崩塌并非偶然,而是导演傅东育创作痼疾的集中爆发。作为科班出身的资深导演,傅东育曾凭《风吹半夏》展现现实题材掌控力,但在《破冰行动》《冰雨火》等正邪对峙题材中,始终难逃 “烂尾” 魔咒。正如他为《破冰行动》结局漏洞道歉时所言:“过于关注人物情感,忽视了叙事逻辑严谨性”,这种创作倾向在《以法之名》中变本加厉 —— 剧集后期用近半时长闪回抒情,却让核心案件调查全程 “掉线”,主角团沦为反派内讧的旁观者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危机应对。在观众涌入评论区吐槽时,傅东育既未回应具体质疑,也未如《破冰行动》时公开道歉,而是转发两篇官方剧评后关闭评论区。这种 “以沉默代回应” 的态度,与其作品中 “重情感轻逻辑” 的创作逻辑如出一辙,暴露出创作者面对口碑危机时的回避与傲慢。
类型剧信任危机的行业警示
《以法之名》的争议撕开了法治题材创作的深层矛盾。当下正剧市场存在一种危险倾向:靠题材红利和演员阵容快速起势,却在后期陷入 “注水”“逻辑崩坏” 的困境。该剧前期凭借 “程序正义” 的专业细节积累口碑,后期却用字幕结局敷衍了事,本质上是对观众情感的透支。
对比接档的《扫毒风暴》可见,观众对法治题材的期待从未降低。后者用 “卧底目睹战友遇害” 等生猛情节强化叙事张力,与《以法之名》后期的疲软形成鲜明对比。而同期的《利剑・玫瑰》虽未赢得接档权,但其聚焦打拐受害者心理重建的差异化叙事,也为类型剧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。这些案例共同证明:观众需要的不是悬浮的 “正剧光环”,而是扎实的叙事、严谨的逻辑和对现实议题的真诚探讨。
《以法之名》的高开低走,为行业敲响警钟。当 6.4 亿人次的收视数据遇上 “烂尾” 差评,当导演的创作惯性凌驾于叙事规律之上,再高的收视峰值也只是空中楼阁。正剧创作若不能平衡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,终将消耗观众的信任。傅东育关闭的或许只是评论区,但真正需要正视的,是整个行业在流量狂欢中逐渐丢失的创作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