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3日,电视剧《借命而生》付费直通大结局。都是花过钱的,说话可以大声点了。我认为,《借命而生》付费的这几集,算是彻底烂尾。原因多面。第一点原因,抒情无度,替观众抒情,造成有效剧情太少,絮絮叨叨的太多。第二点,叙事逻辑无法自圆其说,造成后半程全部垮掉。
抒情无度,是《借命而生》后半程非常掣肘的问题。在该剧的前半程当中,也有观众质疑这部戏的叙事节奏问题。当时,我写剧评,发表的个人看法则是,剧作前半程当中的绝大多数戏份,都是为时代画像,为具体的大工厂背景画像,这些画像是有必要的。但是,到了付费直通大结局的这几集当中,所有的絮叨的剧情,都不是为时代画像了,而是为煽情而煽情,为絮叨而絮叨。
在最后的几集内容当中,近乎每一个角色都要哭泣一把,而且要使劲演自己的哭泣。并且,每一个角色都要表演煽情的戏份内容,甚至于要表演几十分钟的煽情戏份内容。几位主角,没有一个例外的。这种剧情处理方式,就不是为时代画像了,而是编剧和导演替观众抒情了。编剧和导演,把观众当傻子,认为如果不代替观众们抒情,观众们就感觉不到主角情绪一般。
一般,持有这种看法和处理手法的编剧和导演,才是傻子。当一部电视剧用好几集的剧情去煽情和替观众抒情的时候,这部戏给观众们看了之后,就会形成一个反向效果——情绪都让电视剧表达完了,哪里还有观众们抒情的空间啊。真正好的电视剧,要有弦外之音。陆川等导演,没有给《借命而生》留弦外之音。
叙事逻辑无法自圆其说,则是《借命而生》后半程更大的问题。作为犯罪悬疑电影,时代画像是非常重要的,但是,在时代画像的前提之下,整个的犯罪刑侦逻辑要成立才行。不然,这部戏就是完全垮掉的,最终失真的。《借命而生》到了徐文国回来之后的戏份,近乎全部垮掉,没有注意叙事逻辑通顺的问题。
徐文国在外边打拼近20年,已经拥有了不少的财富。而他回来的目的,是完成弟弟的遗愿,收购六机长,并且揪出真凶。然而,在这两个目的上,这个徐文国都没有做好基础性的准备。收购这个工厂,却没有足够的资金,最终还是被反派父子一个回合就打败了。揪出真凶,却又没有证据,仅仅凭借着互联网上的瞎嚷嚷。这么一搞,观众们势必要问,这位打拼近20年的成功人士,就这么没智商,是怎么成功的?
《借命而生》最终大结局的到来,依靠的反转力量,竟然是徐文国自杀,让曾经的女朋友回心转意,继而,她拿出了保卫处长的笔记本。这个反转,十分薄弱。甚至于这个反转,还不如让保卫处长的闺女,自己发现了笔记本上的秘密呢。再说,即便是有笔记本,就可以扳倒反派父子吗?两位男主录像向领导举报这事儿,似乎也面对着证据薄弱的问题啊。这些剧情内容,是不足以让观众们信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