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影视挣脱争议枷锁,重拾艺术初心

当《祈今朝》的热搜词条从 #虞书欣演技# #许凯台词 #演变为# 番位之争# #粉丝互撕 #时,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浮出水面:这部仙侠剧的舆论焦点已彻底偏离剧情本身,沦为粉圈斗争的角斗场。这种 “作品让位于争议” 的荒诞景象,并非孤例 —— 从《赴山海》被恶意刷低分,到《利剑玫瑰》遭遇 AI 水军控评,影视行业正陷入评价体系失灵的困境。在主演争议与粉丝混战的喧嚣背后,我们更需要追问:如何让影视创作挣脱流量枷锁,真正回归艺术本质?
流量崇拜下的创作异化
《祈今朝》的舆论风波撕开了行业病态生态的一角。剧集开播初期对虞书欣 “甜妹感与角色不符”、许凯 “台词功底不足” 的批评,本属正常艺术讨论范畴,却很快异化为粉黑大战的导火索。这种异化背后,是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的 “流量至上” 逻辑:制片方迷信流量明星的市场号召力,将演员热度置于剧本打磨之上;平台用 “话题度” 衡量作品价值,使热搜数据成为比口碑更重要的 KPI;粉丝则将偶像商业价值等同于自身荣誉感,把维护艺人数据当作 “应尽之责”。
这种生态导致创作重心严重偏移。当《祈今朝》被曝因 “番位之争” 修改戏份时,实际上暴露了资本对创作的粗暴干预 —— 角色完整性让位于明星咖位,剧情逻辑屈服于流量分配。对比近年现象级作品会发现,《山海情》《漫长的季节》等佳作的成功,恰恰在于摆脱了流量依赖:它们选用贴合角色的实力派演员,将资金投入剧本创作与制作打磨,最终用品质赢得口碑。这些案例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:影视艺术的核心永远是故事与人,而非明星的商业价值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评价体系的失真。《赴山海》播出后遭遇的无差别一星攻击,《家有儿女》等经典剧集被恶意刷分至口碑下滑,显示粉圈已将评分平台异化为 “饭圈战场”。当豆瓣评论区出现 “未播先评”“角色未登场即打一星” 的荒谬现象,当 AI 生成的五星长评与凌晨集中涌入的一星差评同时出现,原本用于帮助观众筛选内容的评分机制,已沦为情绪宣泄的工具。这种失真不仅误导观众选择,更会反向激励制片方投入更多精力搞 “数据运营”,而非提升作品质量。
粉丝文化对理性讨论的侵蚀
《祈今朝》粉丝从 “演技辩论” 升级到 “人身攻击” 的过程,展现了粉圈文化对公共讨论空间的侵蚀。当虞书欣过往采访被断章取义,当许凯陈年造型被恶意对比,正常的艺术批评已异化为 “扒黑料” 式的人身攻击,连艺人团队与亲友都未能幸免。这种 “为维护偶像而战” 的群体极化行为,本质上是将个人情感投射转化为集体暴力,最终扼杀理性讨论的可能。
粉圈的 “控评文化” 正在摧毁影视评价的生态平衡。业内人士指出,通过查看豆瓣评论者的评分历史,很容易识别出 “职业粉丝”—— 他们对自家偶像作品无脑打五星,对竞争艺人参演剧集恶意刷一星。这种非黑即白的评价逻辑,使评论区沦为 “一言堂”:理性批评者被贴上 “黑粉” 标签,不同意见者遭集体围攻。《祈今朝》播出中期,真正讨论剧情逻辑与制作水准的声音被淹没在粉丝骂战中,正是这种失衡的典型表现。
更深远的危害在于对观众认知的误导。年轻观众长期浸泡在粉圈话语中,容易形成 “评价即立场” 的思维定式,丧失独立判断作品的能力。当看到《祈今朝》中角色行为不符合预期时,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分析剧情合理性,而是质疑 “是否被对家买黑”;当发现演员表现存在不足时,第一反应是寻找 “对方艺人的黑料” 进行反击。这种认知模式一旦固化,受损的不仅是单个作品的口碑,更是整个社会对艺术的审美能力。
重建以作品为核心的评价生态
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,需要建立 “作品本位” 的评价体系。平台层面可借鉴专业影评网站的分级机制,将普通观众评价与专业影评人观点区分呈现,同时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并过滤水军账号,减少恶意刷分对评分公正性的干扰。《祈今朝》事件中,若平台能及时对人身攻击言论采取限流措施,或许能避免舆情失控。
创作方需要重拾 “内容为王” 的信念。与其在番位、宣传资源等细枝末节上内耗,不如将精力投入剧本打磨与演员培训。《祈今朝》的服化道与特效曾获得部分观众认可,说明制作团队具备一定实力,但其在选角匹配度与剧情逻辑性上的不足,恰恰反映了创作重心的错位。制片方应意识到,流量明星或许能带来短期热度,但唯有扎实的故事与饱满的角色,才能赢得长久口碑。
观众也需要培养理性评价的自觉。区分 “角色表现” 与 “艺人本人”,将批评聚焦于作品本身而非人身攻击,是成熟观众的基本素养。《祈今朝》落幕后期,部分观众开始讨论 “剧情逻辑是否严谨”“世界观设定是否自洽”,这种回归作品的讨论趋势,正是理性复苏的信号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我们看剧是为了感受故事的魅力,不是为粉黑斗争当工具人。”
当《祈今朝》的舆论风波逐渐平息,留下的不应只是明星粉丝的恩怨情仇,更应是对影视行业生态的深刻反思。从《赴山海》的恶意差评到《利剑玫瑰》的控评乱象,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:影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作的真诚与表达的深刻,而非流量数据的堆砌与粉圈斗争的喧嚣。唯有让平台回归评价本质,让创作回归内容初心,让观众回归理性视角,才能重建健康的影视生态,让作品真正成为艺术表达的载体,而非争议的放大器。这条路或许漫长,但每一次对 “关注作品本身” 的呼吁,都是在为影视艺术的回归积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