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新星 NBA 征程遇挫,杨瀚森短期下放成合理选择

北京时间 10 月 28 日,在 NBA 常规赛的舞台上,中国新星杨瀚森迎来个人职业生涯第 4 场常规赛。尽管本场他的出场时间创下新高,但整体表现仍未达预期,攻防两端的挣扎与数据上的低迷,让 “下放发展联盟练级” 成为现阶段围绕他的主流声音,也折射出中国球员登陆 NBA 后必经的适应阵痛。
从本场比赛表现来看,杨瀚森的登场机会依然有限,且集中在比赛边缘时段。上半场,他获得 7 分 22 秒的出场时间,面对 NBA 级别的对抗与防守强度,进攻端显得无所适从,3 次出手全部偏出,仅依靠 2 次罚球命中 1 球,才勉强避免单场得 0 分的尴尬。防守端,他虽努力跟进节奏,但身体对抗能力的差距让他在篮板保护与禁区防守上贡献寥寥,未能为球队提供有效帮助。
下半场比赛,杨瀚森直到最后 74 秒才再度获得登场机会,全场累计出战 8 分 36 秒,这一数据虽刷新其 NBA 生涯单场出场时间纪录,但竞技状态并未随之改善。全场下来,他保持 3 中 0 的投篮表现,最终仅以 1 分 1 篮板 1 失误的数据结束比赛,正负值也处于负数区间。无论是篮下终结的稳定性,还是面对防守时的处理球能力,都暴露出他与 NBA 比赛节奏、强度的明显差距。
将视野拉长至本赛季前 4 场比赛,杨瀚森的整体表现同样难以令人满意。4 场比赛合计 8 次出手仅命中 1 球,投篮命中率低至 12.5%,场均仅能得到 1.8 分,篮板、助攻等其他数据也未能形成有效贡献。作为一名以内线为主要位置的球员,他在篮下区域的终结效率、对抗后的动作稳定性,以及对 NBA 防守战术的理解,都还停留在适应阶段,尚未找到与联赛风格匹配的竞技状态。
从 NBA 球队的培养逻辑与球员发展规律来看,将杨瀚森下放到发展联盟,无疑是现阶段更合理的选择。一方面,发展联盟的比赛节奏与对抗强度虽低于 NBA,但远高于 CBA,既能让他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积累实战经验,又能避免因在 NBA 赛场长期坐冷板凳或短暂出场导致的信心受挫;另一方面,发展联盟更注重年轻球员的技术打磨与战术融入,他可以在那里针对性提升篮下终结、身体对抗、防守预判等关键能力,逐步弥补与 NBA 水平的差距。
对于中国球员而言,登陆 NBA 本就意味着挑战与机遇并存。从姚明、易建联到如今的杨瀚森,每一位中国球员都需经历从适应到突破的过程。杨瀚森现阶段的低迷,本质上是跨联赛适应期的正常现象,而非能力上的绝对短板。下放发展联盟并非 “放弃”,而是 “蓄力”—— 通过系统性的比赛锻炼与技术打磨,当他具备更稳定的竞技状态与更强的适应能力后,才有机会在 NBA 赛场真正站稳脚跟。
未来,杨瀚森需要在发展联盟中主动调整心态,聚焦技术细节的提升,尤其是增强身体对抗下的技术稳定性与防守端的积极性。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,这位中国新星有望逐步缩小与 NBA 赛场的差距,为中国篮球在 NBA 的版图上争取更多话语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