戛纳被吐槽仍获宽容,8 年磨一剑的底气何在?
- 未分类
- 2025-09-15
- 37热度
- 0评论
若换作其他华语电影,在戛纳电影节遭遇口碑两极、被指 “叙事断裂”,后续定档时评论区大概率会被 “烂片预警” 的声音淹没。但《风林火山》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轨迹 —— 自昨日定档消息释出,尽管偶有零星吐槽,整体评论仍被 “期待” 主导。这份特殊的 “宽容度”,并非观众盲目妥协,而是这部历经 8 年打磨、耗费 4 亿港元的作品,从创作初心到预告质感,都透着让人愿意等待的底气,也难怪它能连续多年稳居 “豆瓣最受期待华语电影” 榜单。
高期待的底色:8 年磨一剑的 “不迎合”
《风林火山》的期待值,首先源于麦浚龙身上那股 “不按市场套路出牌” 的创作韧劲。作为富二代出身的导演,他没有把电影当作 “圈钱工具”,反而带着强烈的 “文艺执念”—— 不迎合流量口味,不讨好商业规则,只专注于个人审美与故事表达。这种态度从他过往的操作中可见一斑:狠起来连任贤齐的完整角色都能直接删减,只因 “不需要的戏份绝不多留”。对他而言,电影不是流水线产品,而是必须精准传递自我表达的载体。
这份执念,让《风林火山》的筹备足足耗了 8 年。从最初构思到拍摄完成,4 亿港元的投入没有用在 “顶流堆砌” 上,而是花在了故事打磨与场景质感上 —— 光是初剪版本就长达 7 小时,这个时长本身就足以说明麦浚龙的 “贪心”:他想把每个角色的弧光、每条故事线的细节都完整呈现,不想为了 “快速过审” 或 “讨好院线排片” 牺牲内容。也正是这份对 “完整表达” 的坚持,让观众愿意相信:即便现在看到的戛纳版本有瑕疵,这部电影的内核仍藏着值得挖掘的东西。
更关键的是,《风林火山》早已不是 “陌生新作”。它连续多年出现在 “豆瓣最受期待电影” 榜单中,这种 “长期陪伴式期待” 让观众积累了足够的耐心。大家看着它从 “传闻立项” 到 “拍摄杀青”,再到 “戛纳展映”,早已把它当作 “待拆的惊喜”,而非 “突然冒出来的陌生片”。这种情感联结,让观众更愿意用 “期待改进” 的眼光看待它的不足,而非一棍子打死。
删减争议:从 7 小时到 132 分钟的妥协与遗憾
评论区里另一部分声音,聚焦在 “内地上映版本会删多少” 的担忧上 —— 这份焦虑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源于戛纳版本的前车之鉴。为了符合电影节展映要求,麦浚龙团队曾将 7 小时初剪版压缩至 132 分钟,结果直接导致 “叙事断裂” 成为最集中的负面评价。5 个小时的内容被砍掉,人物关系的铺垫、剧情转折的逻辑、情感递进的细节必然受损,就像把一本厚书撕成几页,剩下的内容再精彩,也难掩衔接的生硬。
但了解麦浚龙的人都知道,这 132 分钟并非他心中的 “完整版”。他本就是个 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” 的导演,若不是行业规则与市场限制,绝不会轻易对自己的作品 “下狠手”。古天乐此前在采访中提到的 “4 小时满意版本”,更让观众看到了希望 —— 这个版本是他亲自看过并认可的,意味着它既保留了麦浚龙想要传递的核心表达,又具备基本的叙事完整性。因此,大家真正担心的,不是 “删减” 本身,而是 “会不会删到失去灵魂”,毕竟谁也不想看到一部 8 年磨成的作品,最终因过度删减变成 “面目全非的残片”。
也正是这份担忧,让观众对 “10 月 1 日上映版本” 有了更具体的期待:不少人在评论区留言 “希望不低于 3 小时”,因为这个时长是院线排片的极限,也大概率能把故事讲得 “囫囵”。大家想要的不是 “完美无缺”,而是 “能看懂导演想表达什么”,避免出现 “前一秒还在讲 A 线,下一秒突然跳到 C 线” 的跳脱感 —— 这份期待,本质上是对 “创作者诚意不被辜负” 的渴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