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《东极岛》看内娱电影扑街定律:捂嘴难掩硬伤

内娱电影圈流传着一条 “扑街定律”:若片方开启捂嘴模式、主创陷入互相甩锅,影片大概率已扑街 99.9%;若再遇上差评就归咎 “资本做局恶意扭曲”,便足以达成 100% 扑街。如今,电影《东极岛》的表现,恰好完美契合了这一定律,从口碑崩塌到票房跳水,一步步印证了 “捂嘴无用” 的真理。
作为一部聚焦二战时期中国渔民营救英国战俘的影片,《东极岛》本握有一手好牌:真实历史原型感人,故事自带家国情怀底色,还集结了朱一龙、吴磊、倪妮等实力派演员,前期不乏期待声。影片甚至借鉴同题材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,加入渔民反抗日军的剧情,理论上足以点燃观众情绪。可上映后,它却迅速陷入争议,片方的应对方式更是将影片推向 “扑街” 深渊。
影片首波口碑不佳后,观众仅客观整理反馈、吐槽问题,便被片方扣上 “恶意扭曲”“对电影造成不良影响,误导观众认知” 的大帽子 —— 要知道,这些反馈既未提及戏外争议,也未涉及成本与盈亏,却仍遭 “捂嘴” 对待。这种不讲理的压制,不仅没挽回口碑,反而激化了观众不满,印证了 “扑街定律” 的第一步:片方率先开启捂嘴模式,暴露了对作品质量的不自信。
事实上,《东极岛》的问题根本无需 “恶意扭曲”,影片自身硬伤早已藏不住。有观众直言,全片弥漫着莫名的崇洋氛围:中国渔民被刻画成 “衣不蔽体” 的形象,与白人角色的精致感形成刺眼对比;吴磊饰演的角色主线围绕与白人的友谊展开,朱一龙饰演的男主上船救人后,仅收获白人递烟的 “轻描淡写” 感谢;更离谱的是,2 个多小时的影片中,真正展现渔民救人的戏份仅 20 多分钟,且救人动机还是靠倪妮角色喊口号推动,完全弱化了渔民自发的善良与勇气,与历史原型的厚重感相去甚远。连业内编剧和导演都忍不住吐槽,直指导演管虎的叙事偏差,让好好的历史题材沦为 “四不像”。
片方的捂嘴不仅没遮住这些硬伤,更挡不住票房的颓势。目前,《东极岛》上座率仅 5.2%,在日票房前十影片中垫底,呈现 “口碑一日崩、票房隔天跳水” 的惨状。反观那些真正的好片,即便遭遇争议也无需捂嘴:票房黑马《哪吒》即便有吐槽声,仍凭实力创下票房奇迹;评分 8.6 的《南京照相馆》曾遭遇黑水军攻击,却靠过硬质量在五天内逆袭,最终票房突破 20 亿。这足以证明,内地电影市场或许存在好片遇冷,但极少有烂片是被冤枉的 ——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作品质量才是硬道理。
可惜的是,《东极岛》片方至今未意识到问题核心。他们沉浸在 “捂嘴控评” 的误区中,却忘了电影扑街的根源,恰是自身选择的导演与创作的偏差。与其花费精力压制负面声音,不如反思为何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:为何好好的历史故事,会被拍成 “崇洋叙事”?为何本该是主角的渔民,沦为陪衬白人的背景板?为何救人的高光时刻,会被压缩得如此潦草?
内娱电影圈早该明白,捂嘴永远捂不住观众的真实感受,更救不了一部有硬伤的作品。《东极岛》的教训已然摆在眼前:唯有正视问题、打磨质量,才是影片立足的根本。若继续迷信 “捂嘴能遮百丑”,最终只会在 “扑街定律” 中反复跌倒,消耗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