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计录音曝假账细节,回应含糊引更多质疑
- 未分类
- 2025-09-01
- 42热度
- 0评论
电影导演娄烨的 “职务侵占” 风波再生波澜。继福莱魔石影业张女士报案称其侵吞上千万项目投资款后,狗仔最新曝光的会计刘女士录音,将 “假账挪用” 的细节摆上台面 —— 从 6000 元球鞋以剧组名义报销,到手机费用伪装成 “电脑支出”,再到私人摩托车改装算入 “道具组车辆费用”,一连串具体指控,让这场围绕《三个字》影片的财务纠纷,从 “传闻” 走向更具指向性的证据层面,而娄烨此前 “纯属捏造” 的模糊回应,也在此刻显得愈发无力。
事件的起点本就充满争议。此前张女士公开指控,娄烨在受雇期间利用职务之便,大肆挪用涉案影片《三个字》的投资款,金额高达上千万元。作为业内以 “文艺风格” 著称的导演,娄烨的名字与 “职务侵占” 挂钩,本身就引发舆论震动。但面对如此严重的指控,娄烨的回应却避重就轻,仅以 “视频内容纯属捏造,是对我个人的诬陷” 一笔带过,既未否认 “被报案” 的核心事实,也未对 “侵吞千万” 的具体指控作出解释。这种 “不正面回应” 的态度,让不少网友质疑其 “避重就轻”,反而为后续争议埋下伏笔。
狗仔曝光的会计录音,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证据。录音中提到,娄烨与公司法人徐乐等三人的商业保险费用高达 52 万元,远超正常工作保险的范畴;更具体的细节指向私人消费与剧组报销的混同:娄烨为自己购买的 6000 多元球鞋,转头便纳入剧组报销清单;私人手机支出,被会计以 “电脑费用” 名义做账;甚至连个人摩托车的改装费用,也被归类为 “道具组车辆改装费”—— 这些指控并非空泛的 “侵吞”,而是有具体消费场景、报销方式的细节支撑,让 “挪用公款供个人享受” 的说法更具可信度。
网友的态度也随之分化。一部分人保持理性,认为 “等待最终判决” 才是合理选择,毕竟目前所有信息仍属 “爆料” 范畴,尚未有司法机关的定论;另一部分网友曾因娄烨 “物欲低” 的公众印象选择相信他,却被录音中的消费细节 “打脸”,直言 “6000 元的鞋、高额商业保险,与‘低物欲’标签完全不符”;还有声音呼应狗仔此前的质疑 —— 娄烨妻子为德国人,若真存在 “大捞一笔后出国” 的打算,其财务操作的动机更显可疑。评论区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支持或指责,反而充满对 “真相” 的迫切追问。
这场风波更折射出影视行业的隐忧。导演作为项目核心,手握资金支配权,若缺乏严格的财务监管,很容易出现 “公私账目混同” 的问题。娄烨事件中,“私人消费走剧组报销” 的操作,并非个例传闻,此次录音将其具象化,让公众看到影视行业财务透明化的重要性。此外,公众人物的 “人设” 与现实行为的落差,也加剧了信任危机 —— 娄烨此前的 “文艺、低欲” 形象,与录音中暴露的消费习惯形成反差,不仅让支持者失望,更让事件的舆论走向愈发复杂。
目前,娄烨方面尚未对录音证据作出新回应,司法机关也未公布调查进展。但这场争议已不止于 “个人污点”,更成为影视行业财务监管的一次 “公开审视”。无论最终判决结果如何,它都提醒着行业:导演的艺术才华不能凌驾于职业操守之上,项目资金的每一笔流向,都应经得起阳光的检验;而对公众而言,在 “等待真相” 的过程中,也需警惕 “人设” 的迷惑性,理性看待每一份爆料与回应 —— 毕竟,法律的边界与行业的规范,才是最终衡量是非的标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