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奔跑吧》高热度下的蒙眼撕名牌困局

当《奔跑吧》以连续六周同时段卫视直播收视第一的成绩,稳稳压制湖南台《歌手》时,这档浙江卫视王牌综艺无疑迎来了新一季的高光时刻。最新一期节目平均收视突破 0.87% 的新高,更印证了观众对其的喜爱;然而,与亮眼收视形成刺眼反差的是,节目评论区被清一色的维权留言攻陷 —— 常驻嘉宾周深在蒙眼撕名牌环节遭遇的危险场景,让粉丝集体发声,直指节目组 “忽视嘉宾安全”,将这场收视盛宴拖入争议漩涡。
收视领跑背后的 “对抗性” 赌注
新一季《奔跑吧》能在与《歌手》的对打中占据上风,很大程度上源于节目组的 “破局尝试”。经历嘉宾大换血的阵痛后,节目组选择以 “增强对抗性” 重塑节目吸引力,其中 “花式撕名牌” 成了核心抓手。从常规撕名牌到加入 “蒙眼”“阵营对抗” 等新规则,节目组试图通过更激烈的互动、更紧张的节奏,找回观众熟悉的 “热血感”,而收视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短期有效性:连续六周收视第一,0.87% 的平均收视不仅刷新本季纪录,更在同期综艺中遥遥领先,嘉宾们也因节目热度获得更多曝光,形成 “收视 - 热度 - 嘉宾” 的正向循环。
但这份 “热度” 的背后,藏着节目组对 “安全边界” 的忽视。为了强化对抗性,游戏规则设计逐渐偏向 “力量主导”,尤其是蒙眼撕名牌环节,彻底削弱了嘉宾的视觉判断能力,让身材、力量上的差距被无限放大 —— 这为后续周深遭遇的危险场景埋下了隐患。
蒙眼撕名牌的危险瞬间:力量失衡下的安全漏洞
最新一期的蒙眼撕名牌环节,成了争议的导火索。身材瘦小的周深,在环节中被轮番针对:先是与体力强悍的李晨对抗,刚喘过气又要面对身高超 190cm 的篮球运动员郭艾伦。力量上的悬殊让周深毫无招架之力,几次交手便难以站稳。
最引发粉丝愤怒的一幕发生在周深护牌时:为保住背后的名牌,周深选择躺在地上减少暴露面积,而郭艾伦并未手下留情,直接伸手将周深整个人拎起。视频画面中,周深身体半悬空,下意识扭动试图挣脱,却被强行旋转一圈,最终只能再次挣扎着躺回地面护住名牌。整个过程中,现场工作人员并未及时上前制止,任由危险动作持续 —— 这也成了粉丝维权的核心依据:“节目组没能及时制止与撕名牌无关的危险行为,无视嘉宾人身安全。”
粉丝的愤怒并非小题大做。蒙眼状态下,嘉宾本就处于被动,而 “拎起旋转” 的动作不仅可能导致周深磕碰受伤,更存在颈椎、关节拉伤的风险。此前节目中虽也有对抗性环节,但从未出现如此明显的 “力量压制型危险动作”,节目组对安全预案的缺失,在高收视的光环下更显刺眼。
维权声中的深层拷问:综艺该如何平衡娱乐与安全?
周深粉丝的维权留言,看似聚焦 “安全保障”,实则指向更深层的问题:上星综艺该如何平衡娱乐性与价值观引导?粉丝提到的 “游戏规则导向努力无用论”,恰恰戳中了当前环节设计的短板 —— 当力量差距完全碾压技巧与策略,“努力护牌” 的周深最终只能被动承受,传递出的 “力量至上” 信号,与上星节目应有的正向价值观相悖。
更值得反思的是节目组的应对态度。面对铺天盖地的维权留言,截至目前节目组尚未给出明确回应,仅周深本人此前以 “游戏难免磕磕碰碰” 温和回应,试图缓和矛盾。但粉丝认为,嘉宾的宽容不能成为节目组逃避责任的理由:作为上星节目,《奔跑吧》不仅要追求收视,更需承担起 “保障嘉宾安全”“传递正确价值观” 的责任,而非以 “对抗性” 为噱头,牺牲嘉宾安全换取热度。
如今,《奔跑吧》的收视桂冠仍在闪耀,但蒙眼撕名牌引发的争议,已然为节目组敲响警钟。综艺的核心魅力在于 “快乐与共鸣”,而非 “危险与对抗”。若不能在娱乐性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,再亮眼的收视也终将被安全隐患消耗殆尽。希望这场争议能让节目组真正重视安全问题,为嘉宾筑起坚实的保护屏障 —— 毕竟,没有任何收视成绩,值得以嘉宾的人身安全为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