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离精品剧还有多远?
- 未分类
- 2025-09-11
- 59热度
- 0评论
长剧短化,是返璞归真还是生存妥协?
近年来,随着《我的阿勒泰》《漫长的季节》《新生》等短剧集的播出,包括网传某平台今后12集以上的剧一律不过会等消息,令“短剧集”(或称“迷你剧”)的概念浮出水面,也令长剧集向短剧集转变的趋势愈发明显。
由于目前国内对于微短剧、短剧、短剧集的差别和定义尚未建立起统一标准,本文所称的“短剧集”,是指单集40分钟左右、10-16集不等的剧集;而“微(短)剧”则是指单集1-10分钟、30-100集左右的短剧。

编剧余飞
针对这个问题,编剧余飞直言:“这个趋势本来就是应该的,这跟吃饭一样,根本就不需要去讨论”。
他认为过往剧集太长,是因为某些资方、创作者想要在单个项目中赚取更多利润,才选择一次性把剧写长,久而久之,心态难免浮躁,也由此引发后面一系列“注水剧”“悬浮剧”等问题。

编剧孟婕
在编剧孟婕看来:“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机会”,她认为,长剧集是长话长说,那短剧集就是短话短说,这是一种“内容上的回归”。她坦言,“我手头也在做一些原创项目的储备,本来策划的是三十集的体量,现在则会思考是不是十几集也能把故事讲完。”

“我很坦然”,编剧袁子弹说道,“因为之前的剧集拉那么长,更多可能是从单集成本、利润回收的制作端层面考虑。体量缩短后能够更好促进精品化,回归到故事本源。”
事实上,在中国电视剧发展早期,电视剧的集数普遍较短,通常在十几集以内。例如,1981年播出的《敌营十八年》仅有9集,平均每集35分钟。此外,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,国产电视剧的集数主要集中在1至20集内,40集以上的电视剧屈指可数。
